如何改善失智者居家環境?

打造失智症者安全舒適的居家環境

 

 

失智症者由於腦部功能退化,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認知、判斷或辨識力障礙問題, 易受身旁的人、事、物環境影響或沒有安全感, 亦可能因為無法辨識室內設備或空間導致焦慮, 或是因為光線或照明引發幻覺。 這些問題可透過居家環境改善, 讓居家環境更友善,並持續給失智症者適度的刺激與活動的機會, 藉以調整照顧與溝通的方式, 讓失智症者在自在與安定的環境中, 做他們想做的事,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及舒適,  也可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並降低照顧者的壓力。

 

失智症者多已進入中高齡, 不但在聽、視、嗅、觸覺逐漸退化, 反應能力變弱, 加上失智症在認知判斷或辨識力功能上的障礙, 因此, 友善的居家環境應從顏色、光線、聲音做起。

 

研究發現, 失智長輩對於冷光色辨識困難, 冷光色如「藍色」、 「綠色」、 「紫色」, 也容易將白色看成黃色, 青色變黑色, 隨著年齡增長, 對各種顏色的辨識日趨困難。

由於失智者視力問題, 不適當的照明或顏色容易讓失智長輩產生混亂或亢奮現象, 解決之道, 就是先從居家的照明、光線及顏色著手改善。

 

建議:

♦  居家動線要流暢簡單, 移除不必要的雜物與擺設, 並避免經常性動線更改。

♦  增加環境的辨識或是環境線索提示, 居家環境應多選失智長輩看得清楚的鮮明顏色或長波對比色, 即是以暖色系為宜, 尤其是牆壁和地板最好選

    對比色, 可幫助失智長輩提升對環境的辨識力, 也可促進空間的認知。

♦  合宜的色彩能有效改善照明, 避免陰影的產生, 居家牆壁及家具花色避免複雜, 否則眼花撩亂, 導致視覺混亂, 影響情緒。

♦  適當的陽光自然投射到房間, 不但對身體有益處, 也能緩和日落症候群,減低失控的問題行為,  並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問題及規律作息。

♦  避免光線太強造成失智長輩過度刺激, 可利用布簾或是百葉窗避免日光直射。

♦  室內照明最好採用高照度的間接照明, 盡量光線均勻分布, 以免造成陰影, 引起患者妄想或是幻覺的發生。

♦  建議燈座改為自由調整光線方向及亮度的燈具。

♦  噪音容易影響情緒,會引發幻覺幻聽的問題。 家中盡量加強門窗及房間的隔音, 將家人彼此可能的干擾降低到最低。

♦  地板與牆壁盡可能用吸音材料。

♦  應設法降低冷氣、空調、馬達、時鐘等機械設備所發出的噪音, 或盡量隔離在室外。

♦  家的味道是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對失智長輩而言, 家裡的氣味是他們分辨自己歸屬感的重要線索。 氣味可以直接刺激腦部的記憶及感情反映,

    因此可以選擇長輩喜歡氣味或花香,尤其可以幫失智長輩的房間進行芳香療法,芳香療法有助於安定情緒、提升免疫力及提神的功效。

♦  居家動線要流暢簡單, 移除不必要的雜物與擺設, 並避免經常性動線更改。

♦  如果失智長輩有肢體障礙會是嚴重認知退化, 為方便照顧, 環境的硬體設備必須適度改造, 如鋪設防滑地板。 目前政府對居家無障礙設備影補助,

    可向戶籍所在地區公所洽詢。

 

除了居家安全與舒適性之外, 認知功能環境的安排對失智者也很重要。

♦  在客廳及臥室明顯的地方放置個人物品及家人照片刺激記憶。

♦  也可以經常播放患者過去熟悉或喜歡的音樂、電影、電視, 讓患者回味, 有助於患者情緒愉悅。

♦  在經常活動區域放置日曆、時鐘或不同季節的花草樹木, 讓患者有時間現實感。

 

國民健康署編制失智友善居家的環應圖片, 包括 「客廳」、 「廚房」、 「臥室」及「浴廁」, 建議如何營造居家友善環境, 家屬可以自行檢視自己居家環境並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