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習中心
活動節目
據點專區
子馨居服
清安居服
順順居護所
清安A單位
特別看護
如何讓失智長輩有尊嚴地走過最後一程?
根據台灣失智協會調查顯示, 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中罹患失智症者有7.98%, 也就是說每13位65歲以上的長者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 到了80歲, 更是每5位就有一位是智症患者。
台灣老化的速度特別快, 根據台灣失智協會調查結果, 2018年, 台灣高齡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14%, 正式邁入所謂的高齡社會,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 台灣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高齡人口比例超過 20%, 且預估在 2065年高齡人口比例將超過40%。
以台灣快速老化的情況, 不難想像, 在未來失智患者也會以驚人速度增加。也就是說, 所有人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因為即使自家沒有失智症患者, 可能鄰居就有人患失智症, 或是會聽到親朋好友或同事說到某人得到失智症。
重度失智長輩由於腦部受侵襲, 日常生活幾乎完全依賴別人照顧。
他們可能有下列症狀:
►記憶嚴重喪失, 不記得生命中重要事情, 甚至可能忘了自己是誰。
►無法言語表達, 無法與他人應對。
►不知如何吃飯、不會上廁所、穿脫衣服, 生活幾乎依賴他人。
►肢體退化, 行動緩慢, 步履不穩, 容易跌倒。
►大小便失禁
►甚至到末期時, 無法與人溝通、無法走路、無法起身、無法吞嚥、不會有情緒和知覺,進入近乎植物人的狀態, 仍有意識地活著。
試問,生命變成這種狀態, 要怎麼過? 臨終時要急救嗎?
很遺憾的, 重度及期末的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 也沒辦法表達自己的意願。
如果等到失智症疾病進入末期才思考末期該如何準備已經來不及了, 應該及早詢問失智患者的想法, 尊重他們的意願, 有尊嚴地直到生命自然結束那一天。這才是踏上善終的第一步。
鑑於此:
♦首先家屬要充分了解病程並做好長期的計劃
♦失智患者從病發到生命結束, 週期大約為年, 甚至可以長達年以上。
千萬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問題而忽略後面接踵而來的問題。 因此, 要針對輕中重末期病程做好全程照護計畫。
♦盡早了解並尊重病人意願
♦家屬對於照護要有共同目標
照顧末期失智病患, 家屬在照護目標要思考並討論。 照護該延長病患生命或是病患生活品質及尊嚴更重要? 或是臨終是否要急救, 也是家屬會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建議家屬可請主治醫師召開家庭會議, 所有相關家屬到齊, 聽主治醫師說明病情, 這樣可以幫忙家屬做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決定。
失智症患者生命最後一程, 愈靠近臨終, 家屬會面臨的越多的醫療抉擇, 因此, 醫療更需要彈性調整, 如果家人之間難以形成共識, 建議不妨回歸到患者主體, 盡量做最接近患者心願的選擇 。
►建議由固定醫師看診
如果固定醫師看診, 醫師最了解病人的病程。
雖然每一科醫師在不同疾病的思考及治療不同, 但並非每位醫護人員都熟悉失智末期的照護方式、接受安寧療護的觀念, 因此,除了找固定醫師之外, 建議也找一位能尊重自己生命價值觀的醫師。
►家屬可以紀錄病人日常的活動、每次用藥、治療後的狀況,讓醫師做出對患者最有利的診斷。
►善用安寧居家療護
健保局於 2009年9月1日起, 將適用「住院安寧療護」以及 「安寧居家療護」的服務對象範圍擴大, 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 安寧居家療護可以幫助失智親人減輕痛苦。 尊重他們, 讓病人無痛、舒適、有尊嚴, 直到生命自然結束那一天。 除了讓病人安然逝去, 也協助家屬度過哀傷。
失智症末期可能很長, 建議家屬善用安寧居家療護, 讓專業的醫療團隊 (包括: 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心理醫師、靈性關懷師、各種輔療、志工等) 照護失智長輩及家屬。 安寧居家療護團隊不但可以去家中或 (安養機構) 照顧病人, 如果末期出現一些症狀, 家屬只要一通電話給護理師,按照護理師的建議照護, 可能就不用送病人去急診。
申訴或聯絡電話 03-5724588
新竹市東區食品路27號2樓之1
ssa5165990@gmail.com
瀏覽人次:45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