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人很重要

 

 

你是不是常覺得你們家的長輩總是不服老, 該記的事情記不得, 卻對一些不重要的小事朗朗上口,並不厭其煩的一再述說,  覺得他耳背, 但是小聲地批評, 他卻能夠聽到並加以反擊。

 

要與長輩更融洽的相處, 就必須理解長輩行為背後的原因, 才會懂得尊重長輩。

♦  為何家裡總是堆滿東西

長輩堆積東西, 往往只是節儉, 或是有可能堆積的東西讓他有美好的回憶,但是也有可能是沒有精神和體力去清理。

家裡堆積東西, 會影響到居家環境及安全, 一旦家裡的長輩有堆積東西的習慣, 晚輩則必須趕快了解原因並與長輩溝通,找出分類的方法與放置的位置。

 

♦  記憶力明顯越差, 但是對某些約定的事還能牢牢記得

雖然老化的確讓長輩記憶力變差, 但是從他過去的生活以及工作的經驗, 他們會利用記事本或手機做輔助,幫忙記住比較容易忘記的重要事情或約定。好比孫子的生日, 就重要的日子。如果長輩懂得善用工具, 其實長輩還是既可靠又有用的。

 

♦  為何耳背還能聽到別人背後小聲地批評。

任何人都一樣, 只要注意力集中在你在乎的字詞, 一旦他人提到你的名字,你就會特別敏感並且注意到。 事實上並不是只針對批評才會注意到。

以長輩的人生閱歷, 不管是你提到他的名字, 還是眼神及表情, 甚至肢體的語言, 都會透露出你內心的想法, 就算聽不到, 他們也是看看在眼裡的, 因此與長輩相處時, 要有同理心、耐心。

 

♦  為何容易為小事抓狂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進步, 相對的生活環境與價值觀也大不同, 所以很多長輩在現今的生活經驗和過去很不一樣時, 就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被激怒。

其實如果用心去理解, 不難了解引爆點往往和長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關。

 

所以和長輩相處、或是為長輩服務、都應該用同理心去理解長輩的立場, 考慮老人的記憶、

聽覺、視覺隨著年紀增長退化, 甚至行動也變緩慢。 如果能如此, 就比較容易避免刺激長輩。

 

♦  總是不自量力, 不服老

年齡的認定是很主觀的, 別人認定的社會年齡, 往往與自己認定的主觀年齡是有差異的。

尤其是現在人的生活比較富裕, 注重養生及運動,生理年齡比實際的年齡都還要年輕, 因此只要在身心狀態及安全都允許的情況, 讓長輩維持年輕一些的生活、 行動和思考, 對長輩的身心及生活不也是一個不錯方向嗎

 

♦  總是憶當年, 提當年勇

帶著強烈感情的事件往往比較容易被記住或被想起, 因此在歲到歲之間的記憶會比較鮮明。再來, 由於記憶退化的關係, 大腦會自動忘掉負面的記憶, 所以到老了回憶總是美好的事件比較多。 因此, 就不難想像為何長輩總是憶當年, 提當年勇。

 

♦   提當年勇, 除了可以幫助更了解長輩,或許也可從中學習到重要的經驗。

 

♦  為何反應及視力都變差, 還執意要開車

大部分的長輩擁有多年安全和無肇事的駕駛經驗,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 記憶、定向、判斷、注意力及評估周遭環境能力逐漸退化, 導致開車時容易有車速失控、臨場判斷等問題。

對很多長輩, 開車外出或許是他的樂趣之一, 或是需要外出就醫或購物或拜訪朋友時卻要依賴他人, 進而降低對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 影響到長輩自尊。

        但如果不制止, 讓長輩繼續開車或騎車, 就有可能發生車禍、自己受到傷害、或是他人造成傷

害的危險。

因此建議在適當的時機用適當的溝通方法或是利用長輩開車發生車禍的數據試著與長輩好好討論開車的問題。

 

♦  為何總是喜歡倚老賣老

很多長輩喜歡細數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

尤其有些長輩在退休之後, 仍然沒辦法放下過去的光環, 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與興趣。

建議好好鼓勵長輩趕快轉移生活的注意力, 找到自記未來生活的定位。

 

♦  為何喜歡管他人閒事

長輩為了維持自己的能力感與自尊心, 時常表現自己仍有能力幫助他人的用處, 增加自己的成就感與價值。 他們也是真心地想幫忙, 只是可能讓年輕人覺得倚老賣老。

其實年輕人要耐心一點, 不要嫌棄長輩碎唸嘮叨背後的善意, 適時將你的想法與長輩交流,讓長輩更了解年輕人的世界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