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難相處父母, 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隨時都在面臨失去, 隨著年齡的增長, 失去的越多, 所面臨的心理波動就越大, 失落感就越大。

 

晚年要面臨的失落很多, 包括: 與社會疏離, 經濟的依附, 認知與情緒的改變, 失去摯愛的親朋好友, 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所造成的健康問題, 行動力變差, 進而某種程度的影響到隱私及獨立性。

老人面臨這些失去時, 多數的反應是驚嚇、 抗拒、焦慮、 封閉自己、感到倦怠, 甚至依賴性變強。

 

父母之所以難相處, 往往都是因為很難去面對失落。

因此當你面臨慢慢老去的長輩時, 該如何用正面的態度學習去適應他們相繼而來的失落? 並讓長輩能繼續適應改變後的人生?

♦ 學習尊重長輩的意願

兒女應該主動多關懷父母, 拿出耐心以及同理心, 用心去聆聽, 設法去了解造成父母失落的原因, 找出有效的溝通方式。 尊重以及支持長輩, 認可他們的情緒,包括負面的情緒, 不與之爭執, 或試圖勸他們走出陰霾,多讚美, 少批評, 甚至有時回顧過去的點滴也有助於抒發情緒。

 

♦ 相信長輩的一些作為都是善意的, 應該抱感激之心

我們長輩往往把他們大把的時間與金錢不惜花在子女身上, 即使到老還是熱於幫忙繼續照顧孫子輩, 或許因為社會及價值觀不同,難免會造成一些矛盾與爭執, 即使他們可能作一些不妥的事情, 但相信都是出於善意, 因此應該避免衝突, 適當的溝通, 並要心存感激。

 

♦ 肯定長輩的價值

有很多長輩年紀大之後, 很容易懷疑自己沒有用處,因為沒有收入來源, 總覺得自己是兒女的負擔, 因此對於長輩協助家務及照顧孫輩, 應該時常給予他們肯定,並感謝他們的協助。

 

♦ 盡量滿足長輩日常生活的需求

長輩隨著年齡的增長, 體力衰退,他們會希望子女協助完成無法獨力完成的家務或是就醫。 另外, 人到老年時, 尤其退休之後, 對於自尊、依存、扶助的需求是很渴望的, 他們希望家裡更溫暖、有更多的關懷, 尤其希望子女尊敬孝順他們, 遇到事情多與他們商量, 多徵求及採納他們的意見。

♦ 盡量滿足老人對金錢的需要

錢對長輩來說真的很重要,沒錢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 而且他們覺得生活要有尊嚴, 他們生活就不能讓兒女養活。 因此兒女可以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 定期給父母零用錢, 滿足他們對金錢的需要。

 

鼓勵長輩改變一些主觀認知

長輩在傳統文化的影響, 他們總認為身為父母就該有權威。 因此鼓勵長輩多走出戶外, 融入社會, 多與人接物, 多閱讀書報, 不斷學習新的事物, 適應新的環境的變化。當長輩固執時, 切記別頂撞, 應該了解他們的想法, 耐心與適當的與之溝通說理, 或許長輩也會不再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做法。

 

♦ 鼓勵長輩多出去走走

尤其是退休之後, 長輩社會參與杜逐漸降低, 為了維護尊嚴, 就會習慣強調自己的言行是正確的。 因此應該鼓勵長輩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並主動協助父母參與有意義的活動, 例如:

  1. 社交性活動 (例如參加宗教活動、做義工、或與親友聚會)
  2. 娛樂性活動 (例如唱歌、打麻將、欣賞戲曲或電影)
  3. 知識性活動 (例如閱讀、聽演講、文學欣賞)
  4. 技藝性活動 (例如插花、烹飪、棋藝、攝影、畫畫)
  5. 規律性的運動 (例如太極、外丹功、游泳、健走)
  6. 休閒性活動 (例如旅遊、園藝、釣魚、露營)

 

♦ 認真傾聽長輩的嘮叨

長輩嘮叨或許只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 或是抒發心裡不悅。 請不要做任何的辯解, 只要認真傾聽, 找出問題點再適當的時間給予溝通。

 

♦ 不要試圖勸長輩

長輩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觀念與習慣, 不是我們幾句話就可以改變的, 因此長輩的一些做法與想法, 有時是可以用善意的謊言處理的, 例如媽媽因為怕浪費, 老是吃過夜菜, 怕影響他的健康, 女兒雖把菜倒掉,但只要告訴她已經吃掉就好。

 

♦ 與長輩一起關注他們有興趣的事物

其實長輩很孤獨, 是需要兒女陪伴的, 可以找一些長輩有興趣的話題, 陪他們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