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牙齒少」或「咬不動」的飲食原則

 

 

 

 

隨著醫學的進步及國人注重養生, 台灣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長, 但也隨著年齡的增長, 口腔神經與肌肉運動協調逐漸退化, 造成咀嚼與吞嚥的能力也隨著變差,因而影響生活品質。  造成咀嚼與吞嚥困難可能源自於口腔的疾病, 如果忽略不處理,甚至可能影響其他器官的健康。

 

民以食為天, 即使是長輩, 相信他們雖然咀嚼能力變差, 也會想吃正常的食物,享受進食的樂趣, 而非剪碎或軟爛到看不出食物原型的食物。

 

要如何讓長輩能開心進食, 符合他們的飲食需求呢?  在準備長輩餐飲時有幾個原則:

1. 挑選食材及烹調時要注意長輩的疾病飲食注意事項

例如動過膽移除受術的長輩, 需漸少油量的攝取, 因此在選食材食,五花肉就不適合, 應該選用腱子肉。

 

2. 營養密度高的食材

長輩往往都胃口較小或食慾不佳, 因此, 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很重要。

• 平常吃的精緻澱粉如白米飯, 熱量高、營養密度也稍低, 馬鈴薯或是未精製五穀雜糧會是較佳的選擇。

• 蛋白質也是營養的重要來源,據調查顯示台灣多數的長輩蛋白質攝取不足,多攝取蛋白質可減少肌少症的風險, 蛋白質好的來源有: 去皮雞腿以及少刺的魚都很適合長輩。

• 蔬菜可以攝取到纖維及葉酸, 可以多樣顏色的選擇, 增加食物對視覺感官的刺激, 增加食慾。 較嫩地瓜葉、波菜、莧菜、絲瓜、冬瓜都是不錯的選擇。

 

3.挑選口感鬆軟的食材

對於吞嚥能力尚可的長輩, 將飯、麵煮得稍微軟一點, 保有一些口感, 讓長輩更有興趣用餐。

另外澱粉類食材如馬鈴薯就是鬆軟好入口的食材,在烹飪上也可以變出很多香氣和味道十足的豐富料理,可以刺激長輩的食慾。

4. 盡量減少容易脹氣的食物攝取

脹氣讓人坐立難安, 被稱為防癌之母的日本醫學學博士莊淑旂認為「脹氣是萬病之因」, 他認為氣滯留在體內,會阻礙各種津液的循環, 使內臟活力受損,造成各部位的痠痛與疲勞進而導致免疫力降低之後衍生各種疾病。

因此, 建議長輩盡量減少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攝取, 如洋蔥、青椒、乾豆類、地瓜。

 

5. 風味豐富的烹調方式

長輩隨著年紀增長, 味覺及嗅覺變差, 對食物的味道不敏感, 可以利用辛香料蔥薑蒜、香菜、八角、咖哩烹調, 或是烹調時加入酸味如蕃茄、鳳梨、白醋, 或加中藥材的當歸、枸杞, 另外, 香菇、海帶可以增加食物香氣, 刺激長輩味覺增加食慾。

烹飪時除了可以用水炒、水煮之外, 燉煮或烤焙的方式可以讓香味更濃郁, 口感也不同。